王冫冖、操日本、康熙、 王子、是朕、成蹊、子衿、謝君擷、葭、婕妤、雍正等這些都是現在家長費勁腦汁想出的于眾不同的個性名字。
“成蹊” 一生被人踩?
“子衿” 你的衣領’嗎?
“婕妤”是古代后宮女子的官職?
“謝君擷”意為“多謝您來采我這朵花”?
“琀”這個字是不是很美啊?其實是含在死人口里的玉!
這些名字看起來非常有意境,不少父母“引以為豪”、不少旁人“贊其美哉”的名字,很多來自《詩經》,但這些詞的意思懂嗎?給孩子取名,一定要把字典翻透,把字義吃透,別一味求新求怪、字形好看。你們明白嗎?沒文化不是錯,還要顯擺就是錯。深究這些字義,其實取為名字并不妥當。
專家認為,家長們的用意可能會適得其反。生僻字會因信息登記障礙、難認難念等原因,讓孩子錯失很多機會;怪異名則會讓孩子被過分關注而受到傷害。
“操日本”同學名字太霸氣,引起太多關注,決定退學復讀。
“康熙”同學從小到大,走到哪里別人都會議論他的名字,名字讓他覺得很困擾,希望低調一點,不想別人認識自己僅僅只是因為名字,希望可以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優點
名字也不要太高調,“雍正”“ 王子”“是朕”這樣的名字有嘩眾取寵之嫌,既不尊重社會常識,也會對孩子自身產生負面影響。
名字作為一個人的符號,有著交際和傳遞信息的作用。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要避免用生僻字,名字得讓常人都認識,否則會給孩子帶來不方便,比如說老師不認識他的名字;上戶口、辦護照、看病時,電腦打不出他的名字。在古漢語中,偏旁部首的確可以當漢字使用,但后來被一些字義更明確的漢字取代,現代已不再用,所以不建議取名時用偏旁部首。
常用漢字有6000多個,它們之間的組合無窮無盡,家長給孩子取名時,盡可以從中選擇既含美好意義又為常人接受的漢字,不要求奇求怪,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