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考生進大學已經不罕見了,更甚驚訝的是75歲老伯未考試收到大學通知書,教育出錢即入學。
擴招政策提高了高中升學率,縮小與國外受教育水平差距。原本只夠讀專科的學生可以在本科院校就讀,提高了人才的素質,這種宗旨愿望是好的。但是大學年年擴招帶來的惡性循環,在迅速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傷害了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教育資源被稀釋,大學生水平下降,就業大幅度下降,得不償失。
南京一中學人手一臺平板電腦上課,教育問題在起跑點已經出現問題了。電腦只是一個工具,但學校教學已經安全依賴它。培養的學生可想而知。
降分錄取、低分入學的結果是,滿大街,人人是大學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擴招后,升學解決了,但生源差、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學生學不到一技之長,大學上了等于白上,辦學也就盡頭了。特別是一些“獨立學院單飛”政策一旦實施,這些獨立學院脫離了母校招生也會陷入困境。
獨立學院和民辦學校學習成本較高,社會不認可。使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家庭較為困難的考生報考這些院校的熱情“減弱”,就讀人數減少,畢業即失業不值得去讀。教育成本支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不如一些高中畢業做縫紉、開面館的,月收入也有幾千。
中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部分官二代富二代迫不及待大走出國之路,導致美大學官員不滿招收太多中國學生而辭職。 歸根原因是學校招收過多的中國學生,而且很多都不會說英語,影響到了對全體學生的教育。
可見,對于中國教育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