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在线/国产美女久久/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业余 性别 自由 偷拍

高考狀元難成杰出人才 過度熱炒被捧殺

2012/6/27 15:51:49

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過去,各種高考狀元又要粉墨登場,不單是在學校張貼狀元榜,許多媒體也不吝版面深挖細耕,社會上種種表彰紛至沓來,學校、家長、孩子乃至社會都在圍著狀元轉。可見持續上千年中國狀元情結依然很紅火,金榜題名,狀元及第,一登龍門便身價百倍,可以立馬改寫省志、縣志、族譜、家譜,足以輝映千秋。

可是這樣把最高分獲得者塑造成學生中的明星做法也引起許多人的質疑。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恢復高考30多年來,大部分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甚遠,他們當中大多數沒能成為各行業的“頂尖人才”,狀元職業發展較少“出類拔萃”,在目前我國主流行業的“職場狀元群體”中難覓高考狀元的“身影”。那么如何看待高考狀元?如何看待高考體制?


高考不是一勞永逸

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新一輪的“狀元”熱甚至“狀元”秀估計又將再度熱鬧登場。

“狀元”熱有著諸多的歷史和現實因素。從古之“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金榜題名時的功成名就,到高考狀元被社會熱捧、被眾多大學搶著錄取,高考“狀元”似乎已然是滿腹經綸、社會頂尖人才無疑。

誠然,高考狀元有著或多或少的特點和優勢,如更高的智商,學習勤奮,知識基礎扎實,等等。不過,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的高考,狀元的出現其實也存在某些偶然因素,如臨場發揮好、記憶力強(甚至是死記硬背能力強)、押題準確等。事實上,與狀元的高考分數接近的人非常多,區區一分幾分的差距說明不了多少問題。何況,每年的狀元人數很多,含金量并不高,如國家、地區、省份和縣級狀元,如總分和單科狀元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經濟、技術、文化、政治日益多元發展的現代社會其實遠不止三百六十行,“狀元”更是層出不窮,高考狀元只能占其中的極小比例。重要的是,除了高考狀元,更多的行業(或稱職業)狀元體現的是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工作業績、職業成就而非一次考試的分數。

有關機構和人士對多年來高考狀元們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和業績進行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大多數高考狀元在職場上的業績與在考場上的成績大相徑庭,成為職場狀元的往往不是狀元,高考狀元難以成為職場狀元和社會各界的頂尖人才。因此,高考狀元并不必然成為職場狀元,沒必要過高看待,更不應驚為天人。

高考狀元的職場表現不佳,究其原因,無外乎幾個方面。智力過度、提前開發而后勁不足;只重分數不重實踐能力導致“有學無術”;被各界吹捧、追逐以致忘乎所以而不求上進,最終被“捧殺”;脫離實際、不注重實際能力的大學“精英”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其失敗;社會、家庭及自身過高期望值的壓力下的不堪重負,等等。

因此,高考狀元的高分數只是說明有了繼續學習和職業發展的一定基礎而已,離成為職場狀元的距離其實很遠,更遑論頂尖人才了。要成為職場狀元、頂尖人才,除了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等的改革,更需要狀元們在專業學習基礎上,根據職業選擇,全面學習、把握、追蹤、研究新知識和新理論,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理論水平,注重實踐鍛煉,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以創新助力職場。更重要的是,高考不是一勞永逸,只有持續的努力和付出才可能成為職場狀元、頂尖人才。

應試機器成不了大師級杰出人才

以大學“去行政化”改革轟動教育界的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最近又出驚人之語,他說:“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來。”原以為他此番出言不遜,一定會招致全國教師的口誅筆伐,沒想到從高校到媒體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緘默,或許他們都有想批、想罵的沖動,但誰都沒有挺身而出的勇氣與底氣。因為他們最清楚自己這些年親手拼裝的流水線產品都是什么樣的貨色!包括被清華、北大爭相哄搶的文理狀元們,都被塑造成了高分低能的應試機器,注定成不了大師級的杰出人才,甚至還成不了各省市、各行業的職場狀元。

不是嗎?據《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披露,恢復高考30多年來,高考狀元新鮮出爐時“曝光率”極高,引得各路英豪都對他們頂禮膜拜;但畢業之后隨著狀元光環的逐漸褪色,其“能見度”卻越來越低,直至完全淡出人們的視線,其職業成就也遠低于“社會預期”。有人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這30多年來全國各省文理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現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更不要說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巨匠了。

說到諾貝爾獎,不禁想起,幾年前,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率一批西方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講學,當有人問到他們當中有沒有“高考狀元”時,楊振寧先生笑道:“按照中國的高考標準,我們都是差生,在中學里,都排在十名以后。” 楊先生的話不乏幽默的成分,但充分揭示了一個真理:“高分”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能”。近年來深受社會詬病的“高分低能現象”,正是中國式應試教育的世紀悲哀,如果不及時改弦易張,將繼續毀掉一代又一代祖國的花朵,最終將葬送掉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這不是朱清時危言聳聽,而是一代有識之士的共同憂慮。其實早在朱校長之前錢學森就向溫家寶提出了著名的世紀之問。錢老感慨地說: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錢老所說的杰出人才,指的一定不是被我們年年熱捧的高考狀元!從錢學森之問到朱清時之憂,從高考狀元的沉浮到高等教育的興衰,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弊端,也看到振興教育的出路與希望。興利除弊,讓我們從重塑高考狀元,善待高考狀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