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學校的學生還是老師,或者學校的管理者,他們都在共同面對著那堵厚厚的教育體制之墻。學生撕書也罷,校領導半遮半掩地辯解也罷,最終,都不得不在那堵墻的壓力下回到那條固定的軌道。
3月9日,湖南湘潭湘機中學一次晚自習的意外停電,引發學生集體燒書、丟書、撕書,學生稱把心里積累很久的怨恨都發泄出來。據悉,該校每周只有周日上午半天假,學生稱這半天只能睡覺。調查發現,湘潭多家學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補課。(3月29日央視《新聞1+1》)
正如被采訪的學生所言,停電只是一個導火索,是學生們積怨已久。可以說,學生們心里的不滿情緒早已成了危險的“堰塞湖”,停電讓他們的憤怒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于是胸中的怨氣一下子噴涌而出,化成了教學樓前雪花般的課本碎片。
這并不是主持人說的“起義”。因為,學生們的憤怒根本就沒有具體的目標。他們采取的只是類似“自殘”的方式:撕掉自己心愛的課本,以換取片刻被長久壓抑之后肆意放松的快感。他們只是為了發泄而發泄,在發泄完了之后,還不得不重新走進教室,去上那似乎永遠上不完的自習。
到底是什么把學生的情緒憋成了“堰塞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答案。教育改革喊了這么多年,學生身上的壓力卻隨著“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重。我曾去過久違的母校,發現學弟學妹們的課程表上,早自習已經從一節變成了兩節,晚自習從兩節變成了三節,而且還多出了一個“午自習”。當年自以為“痛苦”的高中歲月,對他們來講儼然是天堂。
疲勞戰術、題海戰術,這些嚴重摧殘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幾十年來一直被當作升學的法寶,而且一年比一年運用得純熟。這并不是老師的錯,因為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當然這也不是學校的錯,因為連學生都知道“反映也沒用”,學校補課“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誰不補課誰就可能會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敗下陣來,所以,即使上級下發“最嚴格”的節假日補課禁令,也無濟于事。
不管學校的學生還是老師,或者學校的管理者,他們都在共同面對著那堵厚厚的教育體制之墻。這堵墻靠任何個人的能力都難以突破,學生撕書也罷,校領導半遮半掩地辯解也罷,最終,都不得不在那堵墻的壓力下回到那條固定的軌道。我們知道的是,因墻的阻隔而產生的“堰塞湖”,水位已經到了危險的高度。如果相關部門不予以及時疏導,補課仍然繼續,真不知下次學生會做出什么樣的驚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