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資源不均衡、農村教育質量下滑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家長將孩子送往私立學校
農村人口外流,學校生源減少,也必將導致農村教育的進一步衰減
青壯年出去打工,老人在家種地,孩子在城里上學,這已經成為很多農村家庭的真實寫照。
在這種模式下,生活受損、心理受傷、教育質量下降、教師流失等系列問題隨之出現。“生源的減少,農村人口的外流,既是整個農村衰落的表現,也必將導致農村教育的進一步衰減。”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主任、教授王獻玲說。
條件好的都送到城里上學 每次得跑20里路
農村中小學的衰落、合并,讓一些學生不得不為上學而遭罪。
在新鄉長垣縣前墻村小學,所謂校園就是村里的敬老院,一個教室里倆班學生相背而坐,共同上課。
從2003年開始,學生便越來越少,去年報名的一年級學生只有十來個人。
村民小東說,家里條件好的,都送孩子到縣城里上學,還有一些父母都到外面打工的,就把孩子帶到城市里上學。
涵涵是到縣城上學的孩子之一。每天早上,她6點起床、吃早飯,7點鐘準時坐著媽媽的電動車,到離村20里外的長垣縣城北街小學上學。
涵涵的媽媽俊霞說,眼看天冷了,孩子上學肯定遭罪,但為了孩子的未來,還是得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學,“每天接送就得4次,為此,我還辭了工作。”
“教育資源的綜合必然會導致學生上學遠的問題,這就需要完善住校制度。”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主任、教授王獻玲說。
但事實上,很多學校并無完善的寄宿條件。如果每月交300元錢,俊霞也可以把孩子寄養在托服中心,“那里畢竟不是家,他們不可能跟父母一樣照顧孩子。”
她去過托服中心的宿舍,汗腥味兒大得很!七八歲的孩子自理能力有限,不洗腳、不換衣,不超三天就變得臟兮兮的。
而且,那兒也沒取暖設備,孩子都是在涼被窩里睡覺。
在前墻村,像涵涵這種在外邊上學的孩子就有20個。
隨打工父母進城做家務、幫著干活兒,為生計奔波
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選擇將孩子帶在身邊上學。但進了城,這部分孩子還要承擔家務,幫家人打工、做生意等。
瘦弱的王琳來自洛陽洛寧縣城郊鄉,現在跟著媽媽在洛寧縣城上學。
每天早晨不到5點鐘,她就起床了,要幫媽媽為早點攤做準備。7點多鐘,她和媽媽一起到學校門口擺攤,做好這一切后,才能去上學。
王琳認為很正常:“媽媽身體不好,我就得多干一些。也沒什么難的,我8歲就會做飯了。”
在王琳家里,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擺著張床,旁邊有張書桌,床對面有張飯桌。這就是王琳和媽媽、妹妹三人生活的地方。
王琳的媽媽說,“琳琳每天都盡量在學校完成作業,回家后就幫我做家務,照顧妹妹。她爸去南方打工了,孩兒也去不了那么遠。我出來做個小生意,讓她在這里上學,也有個照應。”
收拾房間、做飯、照顧生病的家人,這些在很多城市孩子的眼中都是大人該干的,而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說,這是他們課余時間的主要“活動”。
教育攀比,成本上漲 上私立學校每學期得花近2000元
盡管面臨支出增加的問題,但農村教育的衰落,還是讓家長們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城里送。“父母不能和孩子在一起,心里總有虧欠,就想在經濟上彌補,多花錢也想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鄭州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龐振超解釋,這也使得家庭教育成本大幅增加。
王獻玲則認為,現在很多適齡小學學生的父母都是80后,受過較高的教育,會對鄉村的教育質量不滿意,而且讓孩子跟著自己也比較放心,不太愿意讓爺爺奶奶帶。
在項城,一位王女士的孫女從小就在項城市團結路小學(私立小學)上學,現在項城市紅旗學校(私立中學)讀書。
在項城市,民辦學校集中在市區。由于市區公立學校容納的學生有限,加上私立學校可以寄宿,農村學生便一擁而進。青壯年出去打工,老人在家種地,孩子在城里上學,已成為這個勞務輸出大縣農村的普遍現象。
項城市馬莊小學主任馬良前所帶的五年級,已經從2004年的86人減到現在的11人。他說,2005年開始,新興起的私立小學瘋狂招生、瘋狂“挖人”,“公立小學教師有的退休去了私立學校,有教師高價被私立學校挖走,農村的小學咋能中呢?”
而私立學校下鄉招學生,還激發了農民在教育支出上的攀比心。“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覺得貴的就好;另一方面,城里打工的父母對孩子有愧疚之心,想著不能陪孩子,就送他們到城里讀書。”
據了解,在項城市市區的私立學校,一個小學生一學期大概花費1800元左右。即便如此,“現在私立學校人很多,有的還要托人才能進去”。
教育資源浪費 教學質量下滑
農村中小學的衰落也讓教師們變得不再“安分”,紛紛選擇到私立學校或者外出辦培訓班。這種“出逃”進一步造成大量鄉村學校校舍荒廢,使得教育資源浪費,教學質量下滑。
在偃師大口鄉曹寨小學,去年國家撥款新建的5間實踐活動中心很奪人眼球。教室是框架結構,抗震等級高,只是,教室里擺放的實驗器材已布滿灰塵。
在安陽滑縣姬屯村,3年前,縣里把村小學修整一新,教室里擺進新桌椅,操場也鋪成了水泥地,“校園修好了,學生卻越來越少,幾間教室只有二年級一個班,20多個學生。學校只有兩個老師:一個校長兼語文老師,一個數學老師”。
農村中小學也成為很多師范大學生不愿意去的地方。據華中師范大學完成的首屆免費師范生就業意向調研報告顯示,近九成免費師范生選擇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就業,選擇農村的僅有2%。
“去農村教學感覺和社會就隔離了。出去打工的年輕農民工還不愿意回農村,何況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呢。”龐振超認為,之所以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去農村,最主要的還是文化生活問題。
與農村中小學的空蕩相比,這種“出逃”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城區學校入學的緊張。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曾對南陽、周口兩市以及尉氏、舞陽等 13個縣進行過專題調查,其在部分臨近城市的地區調查中發現,“農村學校出現‘空校’的同時,城區不僅初中生源劇增,而且條件較好的小學也生源爆滿,造成相對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不堪重負,主要表現為班額過大和學校規模過大并存。學生流向異地上學,必然減少了原發地的入學人口,造成原學校部分資源閑置。”
王獻玲認為,如果經濟形勢按照現在的勢頭發展,農村人口將更多地流向城市,農村小學的生源將更少。而生源減少,農村人口外流,這既是整個農村衰落的表現,也必將導致農村教育的進一步衰減。(河南商報記者 賴海芳 王向前 實習生 宗雷 逯彥萃 張科峰 張君瑞 姬中貴 翁彥軻 趙鑫 張麗 宋潔 段睿超 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