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福建省國際中文教育暨來閩留學教育聯盟成立研討班在我校舉行,由省教育廳主辦,我校承辦。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出席并作主旨發言,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王飏、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王永利、我校校長王長平出席并致辭,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校長約瑟夫線上致辭,福建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巫文通、華僑大學副校長許志勇、閩江學院副校長傅高升、三明學院副校長林建偉、武夷學院副校長鄭細鳴、寧德師范學院副校長顏桂煬、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孫學耕及省內近50所高校的100多名嘉賓出席活動。會議由我校副校長劉三女牙主持。
王飏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福建省教育系統加快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在16個國家設立孔子學院19所,組織13所職業教育院校在15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建設“海絲學院”20個;全省現有52所院校具備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資質,每年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近7000人。
王永利深入解讀了來華留學政策的變化與發展。他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文化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強調,國際中文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專門漢語、“中文+”職業漢語等領域將成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理解的關鍵橋梁。
約瑟夫在致辭中對聯盟的成立表示祝賀。他表示,聯盟的成立必將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對中菲友好睦鄰友好合作,攜手教育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長平指出,學校長期致力于對外漢語專業建設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已招收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留學生,向29個國家派出22批1000多名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并以“2+2”或“3+1”合作辦學模式為菲律賓、越南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培養了1000多名本土漢語師資,培訓了5000多名國外漢語教師。他相信,共同發起成立福建省國際中文教育暨來閩留學教育聯盟,必將為加快和擴大新時代福建教育對外開放和中外人文交流起到積極作用。
胡志平在主旨演講中,重點梳理了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成績經驗,分析了當前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介紹了下一步推進事業發展的工作思路和項目舉措。他表示,國際中文教育是加快中文走向世界、促進多元文明互學互鑒的重要載體,期待聯盟成立后,在未來能夠發揮更大作用,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可持續高質量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會上,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黎明職業大學、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等單位也作了交流發言。
會后,胡志平與王長平進行會見,雙方就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國際中文教育項目交換意見,并一同看望了由我校承辦的2024年第4期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崗前培訓學員,參觀了菲律賓研究中心和索萊達紀念館。
據悉,福建省國際中文教育暨來閩留學聯盟由福建省49所具有國際學生招生與培養資質、開展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承辦孔子學院(課堂)、實施“中文+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的高校組成,我校擔任理事長單位、秘書長單位,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等9所高校和福建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為副理事長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集美大學、閩南師范大學等39所高校為常務理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