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圖文來源于宣化一中公眾號
2022年9月,我們宣化一中即將迎來建校120周年。十紀薪火弦歌,我們為國育才矢志不渝;百廿使命賡續,我們一路凱歌高唱征程。1913年建起的百年禮堂,依然見證著我們無數優秀教師,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青春,瀝血劬勞矢志育人;依然見證著我們無數的優秀學子,為偉大祖國的強勢崛起,踔厲奮發,勇于拼搏敢于進取。我們選取校友、教師等的憶念文章,共同憶念那永遠不老的青春記憶,共同喚起那永恒珍藏的青春歲月,以最溫暖的銘記為“賡續百年榮耀,再創一中輝煌”提供最強大的思想支撐和精神動力。
先說說天津。天津的歷史比宣化短得多,天津的含義就是天子(朱棣)渡河之津,它剛有名字的時候,宣化已經是大明王朝的九邊重鎮。天津和河北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說白了原本就是一家人。近代開埠,天津才興旺發達起來,1870年開始成為直隸省夏季的省會。從1902年到抗戰爆發前,除短暫的一段,遷往保定和北平(北京)外,絕大多數時間的河北省會都在天津。解放以后,1958年到1966年,天津又一次成為河北省省會。文革后期,隸屬于河北的天津專區撤銷,武清、寶坻等五縣劃給天津,同時成立廊坊地區,至此河北和天津的區劃版圖才基本確定。八十年代初,引灤入津工程建成,甘甜的灤河水,滋潤了天津人改革開放的幸福生活。 再說說天津大學。天津大學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是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涌現出侯德榜、徐志摩、張太雷、馬寅初、茅以升等著名校友。解放初期改名為天津大學,具體原因不詳,大概是北洋這個詞容易讓人想到“北洋軍閥”、“北洋水師”這些灰暗的過去吧。但天大人的“北洋情結”卻揮之不去,新舊校區,處處都有北洋的身影。
接下來該說說宣化一中和天津大學的關系了。兩所學校,一個是塞外中學,一個是頂尖大學,本身就不在一個頻道,差別大了去了,但仔細觀察,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首先是辦學歷史悠久,都擁有120年以上的歷史。其次是校園風景相似,每到春天,到處都盛開著海棠花。最重要的是學校文化相通,文脈相承。天大人奉行“愛國奉獻”,一中人講求“愛國明責”;天大人恪守“實事求是”,一中人堅持“精細嚴實”;天大人力篤“矢志創新”,一中人努力“敢為人先”;天大人不懈“追求卓越”,一中人都在“事爭一流”。這些學校文化,這些精神品格,是多么驚人的相似! 這種文化上的相通、相近,恐怕不能簡單說是一種巧合,它和學校的發展歷史一定密切相關,“北洋預備學堂”的美名,也應該有它的歷史必然。
宣化一中學校文化的奠定,當屬首任校長(前五任稱監督)李大本。李大本是河北樂亭人,與革命先驅李大釗同村同宗,生于1880年,長李大釗九歲。李大本畢業于北洋大學師范科,1911年底受聘來到宣化,擔任宣化府中學堂監督,次年初改稱校長,直到1923年暑假后離任。他治校有方,擴展校園,興建禮堂,施行男女合校,嘗試道爾頓制教學法,杏壇清風吹拂塞外,張垣名校由此誕生。由于他開明進步的思想和與李大釗的特殊關系,最早訂閱了《每周評論》等刊物,使馬克思主義思想得以在學校傳播。他任校長的十二年里,學校發展,質量提升,成績卓越,在直隸省享有盛名。由于每年有大批學子考入國立北洋大學,“北洋預備學堂”的美譽由此誕生。 也許有人還會疑惑,為什么是“北洋預備學堂”,而不是“南開預備學堂”呢?這個問題好解釋。一方面,李大本校長畢業于北洋大學,自然對北洋大學更為偏愛,對北洋大學的理念也更為認同。另一方面,南開大學建校晚,1919年才開始招生。最主要一個原因,北洋大學前面還有“國立”兩個字,而南開大學則是私立學校,學費相差四到五倍。在民國時期,最窮的人沒書念,較窮的人上師范,小康人家念官辦(國立)。只有富裕家庭的才能上得起私立學校,而只有富豪家庭的子弟才能去教會學校,甚至是國外讀書。一中校友里記得有兩個人上的是南開,一個是后來也當過校長的童秀明,一個是當過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的童冠賢。要知道,當年的童家,在宣化那可是數一數二的豪門望族。普通人家子弟,能念上北洋,已經是祖上顯靈了。 “北洋預備學堂”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宣化一中成為天津大學優質生源基地,天津大學為一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幫助,也成為一中高分學生的重要選擇。新冠疫情以前,幾乎每年都組織學生到天津大學開展研學活動。有一年,去了七個老師,三十多個學生。聽說老師和學弟學妹們來了,在天大讀書的校友和附近南開的、醫科大學的校友來了將近四十人。中午吃飯的時候,一人領一個,還有四個人沒的可領。最后和老師們一起在天大教工餐廳吃了個飯,著實讓做東的校友馮剛教授破費一筆。
馮剛是我剛上班教的那屆學生,1994年,以張家口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到天津大學建筑系,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現在是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以后的很多年,他成為天大和一中聯系的紐帶。他對宣化一中的感情很深,貢獻也很大。今天一中校園的主要建筑幾乎都是馮剛給設計的,如體育館、科學樓、校門、前庭廣場、柳川教學樓、第三教學樓、行政綜合樓等等。 設計科學樓的時候,馮剛在天大讀研二,恰逢百年校慶,時間緊,任務重。母校一聲號令,馮剛二話不說,不分晝夜,很快完成任務。他設計的科學樓,外方內圓,既有天圓地方的傳統文化,又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教育理念,前臉的鋼結構拱券,與老禮堂的拱券一脈相承,體現中西文化的交融與海納百川的胸襟。整個建筑剛好8888平米,蘊含著對母校未來的美好祝愿。逸夫樓前的半方亭,設計的也很別致,外形是正方體的一半,玻璃鋼質地的頂子體現出水的元素,容易讓人想到朱熹的那首小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中和天大關系密切,走動得就頻繁,走動越頻繁,關系也就越密切。北大、清華和天大,是學生們研學旅行去的最多的三所大學,經常是早晨出發,上午去北大或清華,下午就趕往天津,以后的活動主要都在天津。一方面,天大是一中“全天候戰略伙伴”,每次活動都精心安排,熱情款待。另一方面,在天津吃得好,住得便宜,玩得開心。平津戰役紀念館、周鄧紀念館、天津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五大道、意大利風情街、天塔、天眼、濱江道等等,都讓大家流連忘返。西青橋邊有一家叫水西村的飯館,老板還存著我的電話,一接我電話,他就先說話:“您又來了,四大桌,八珍豆腐、無骨帶魚、宮保雞丁、獨面筋,其他現點,主食米飯,中午十二點。”留給我說的就剩一個字,“行”。
除馮剛之外,在天津大學還有一位重量級校友——王樹新。他1983年宣化一中畢業,考入河北工學院(今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博士畢業后留校,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擔任機械學院院長、天津大學副校長,現任學校黨委常務副書記,是機械工程領域著名科學家。他帶領他的團隊潛心鉆研二十年,其科研成果“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創造出深海下潛10619米的世界紀錄,并取得最長連續運行301天,最遠航程歷程達5506公里的驕人戰績,為國家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2018年國慶假期,王樹新校友百忙之中回到母校,親切看望老師和同學們,并在科學樓報告廳,為同學們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當時我想讓他給同學們講講他心血凝成的“海燕”水下滑翔機,出于種種考慮,最后重點講的是“手術機器人”。其實講什么并不重要,校友、科學家,報效祖國、前沿科技,王樹新往臺上一站,本身就是無窮的魅力,并對廣大同學產生一生的影響。 去年11月,突然接到王樹新的班主任孫致惠老師打來電話,說王樹新當選新一屆中國工程院院士。起初我還不敢太確定,隨后又陸陸續續接到幾個天大朋友的信息,我這才得以確認。隨后我認真的編了一段話向王樹新表示祝賀。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復:“樹高千尺根在土,感謝母校對我的培養,我會繼續努力。其實評上什么,當上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為國家實實在在做點事情。”
“樹高千尺根在土,實實在在做點事”,這質樸的話語,這簡短的文字,勾畫出一個大寫的人生。王樹新院士用自己的行動,對“敢為人先,事爭一流”的一中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天大校訓,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北洋預備學堂,美名永遠傳揚。愿天津大學與宣化一中, 九萬里風鵬正舉,攜手未來海闊天高! 作者:戰勇,宣化一中語文教師,副校長。
圖文來源:宣化一中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