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比賽由廣東省寫作學會主辦,旨在為廣東省寫作理論研究者、實踐者搭建起對話平臺,提供深入文創領域的機遇,激發創意寫作與文化產業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等方面的發展活力。
大賽分為應用文寫作與創意寫作兩個主要賽道。在應用文寫作賽道中,校區選送的作品以學術論文為主,涵蓋語言學、古典文學、歷史學、傳播學、大眾文化、教育學、數字人文等多個領域,其中部分論文被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的收錄。在創意寫作賽道中,參賽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內容既貼近現實生活,又充滿豐富想象,充分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發展的思考以及對文學語言創造性與表現力的持續探索。經過評審,沈科錦、馮廷智、劉錚、楊鎮璨、劉昶樂、管依帆6名同學獲得一等獎,譚依楊旖等8位同學獲得二等獎,熊峰等14位同學獲得三等獎。部分獲獎作品將由廣東省寫作學會推薦發表或編入大賽《優秀獲獎作品選》。
大賽啟動以來,深圳校區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精心籌備,依托校區公共必修課程“寫作與溝通”廣泛征集優秀作品,充分激發廣大學子的參與熱情。黃紅宇、黃阿莎、寸熙、張瑩、董思聰、孫瑩瑩、王昕、劉玥揚等多位教師積極指導。今后,學院將持續推進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助力學生寫作能力和文化素質全面提升。(編輯 王舒邈 審核 張惠屏 謝梁暉)
獲獎名單
序號 | 姓名 | 作品名稱 | 獎項 |
1 | 沈科錦 | 川渝方言“給”“跟”混用的類型及分布 | 一等獎 |
2 | 馮廷智 | 啪嗒啪嗒 | 一等獎 |
3 | 劉錚 | 淺談蒲松齡的疾病對他創作《聊齋志異》的影響 | 一等獎 |
4 | 楊鎮璨 | 當代年輕人社恐現狀分析研究 | 一等獎 |
5 | 劉昶樂 | 上學記 | 一等獎 |
6 | 管依帆 | 新興語境下傳統詞匯的補位——談流行語“拿捏”的強施動性 | 一等獎 |
7 | 譚依楊旖 | “饑者歌其食”——以飲食詩觀陶淵明 | 二等獎 |
8 | 邱迪 | 辣椒義名詞方言詞形差異的類型及成因 | 二等獎 |
9 | 蔡陽 | 流行語中“子”的來源及用法分析 | 二等獎 |
10 | 邱澤松 | 山水詩的定義新論 | 二等獎 |
11 | 劉昕怡 | 心若向陽 | 二等獎 |
12 | 徐邦睿 | 風停在河口 | 二等獎 |
13 | 高一諾 | “法”與“約”之間——從《教民榜文》到《南贛鄉約》的變化看明代鄉約中國家權力的調適和融通 | 二等獎 |
14 | 李芊蔚 | 電子游戲中的東亞傳統山水場景對其情節的作用 | 二等獎 |
15 | 熊峰 | 圣地情結視角下的Z世代西藏旅游體驗研究 | 三等獎 |
16 | 王鵬宇 | 唐宋文人面對貶謫情感異同 | 三等獎 |
17 | 高愷玥 | 張家口方言詞綴“圪”的語義表達及演變 | 三等獎 |
18 | 華浙皓 | 游戲文化中的笑聲:游戲梗的商業應用 | 三等獎 |
19 | 張笑群 | 嚴寒氣候對東北方言的影響 | 三等獎 |
20 | 周子瞻 | 給媽媽 | 三等獎 |
21 | 孫成棟 | 補習班 | 三等獎 |
22 | 尤昊翔 | 獨木橋 | 三等獎 |
23 | 丁百川 | 向下生長的話語權三元結構——基于互聯網生態的建構 | 三等獎 |
24 | 尹俊皓 | 高校績點模式和學生決策——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的邏輯分析和實證研究 | 三等獎 |
25 | 林夏暉 | 焦慮時代的心靈慰藉:中國年輕一代的燒香拜佛現象 | 三等獎 |
26 | 周明宇 | 亡,百姓苦——以《秦婦吟》和《菜人哀》為例的詩歌對社會黑暗下民生疾苦的書寫 | 三等獎 |
27 | 吳思潼 | 湖火 | 三等獎 |
28 | 朱語盈 | 淺析大學生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維克服焦慮 | 三等獎 |
“優秀組織單位”獲獎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