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在线/国产美女久久/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业余 性别 自由 偷拍

復旦大學:《文匯報》:金亞秋:我們的科技研究,就是越過終點線后的繼續奔跑

2024/6/3 20:24:43

作者:姜澎 來源:《文匯報》2021年7月6日發布時間:2021-07-06

“我們身處一個很好的歷史發展時期,要心懷‘國之大者’,有所擔當。”

人物小傳

金亞秋,1946年出生,1995年入黨,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磁波物理與空間遙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IEEE終身會士。長期從事復雜自然環境目標電磁散射、輻射傳輸與空間微波遙感信息技術的研究,他的研究推動了我國空間遙感科技進入了世界高科技的前列。

日前,按照約定的采訪時間,當記者在復旦大學見到中科院院士、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金亞秋時,他剛完成一個科研項目的匯報回到上海,正準備和同事以及研究生討論馬上要啟動的另一個重點科研項目。當中僅有的半天空隙時間,他要趕去醫院看一下久拖的牙病。

一路奔跑,是金亞秋多年來的生活狀態。去年過生日,金亞秋專門為自己畫了一張賀卡,取名為“忘記變老”。畫中,一位老人在跑道上越過終點線后還在繼續奔跑,絲毫不顧后面鬧鐘的提醒。

“中國的科技發展就是一直在奔跑,從最初的追跑,到后來逐漸在一些領域實現并跑,未來,我們還要在更多領域實現領跑!”伴隨著科技迅速發展而一路奔跑的金亞秋,現在還擔任著國家級重點項目的技術首席等工作。

如今他領銜的實驗室是上海市模范集體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的22名黨員中,包括他在內,有院士、優青等各類國家人才計劃的入選者。“我們身處一個很好的歷史發展時期,要心懷‘國之大者’,有所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亞秋說。

黨員不僅是光榮身份,更是一種一直奔跑的狀態

在金亞秋的辦公室里,貼著的一排照片很醒目,基本都與他的研究成果相關。說起他的研究領域,從復雜自然環境目標電磁散射,到輻射傳輸與空間微波遙感信息技術……這一長串專業名詞,能弄明白的人并不多。可若說起我國風云氣象衛星與海洋衛星、探月工程“嫦娥”衛星的遙感以及北斗導航時間位置定位等,或許人人都略知一二。

其實,這些科技成就中,就包含金亞秋團隊的貢獻。也正因為在這些基礎科研領域的持續突破,我國在國際微波遙感基礎理論及其重要應用方面進入了世界前列。

金亞秋197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曾被分配到山溝溝里的工廠工作,一干就是8年。1978年,他考上中國科學院公派出國研究生,198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并于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在星載微波遙感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十分薄弱,軟硬件都很落后。金亞秋從海外學成回國后,就根據國際發展前沿趨勢,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發展需求,克服困難,帶領一個年輕團隊啟動了這一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完成了幾十項重要的科研項目。

說出一串完成項目的名稱并不難,但其過程卻困難重重。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當他第一次提出開展“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的研究時,一位參與課題評審的專家直言“這一研究不切實際”,并據此提出反對立項的意見。幾年后,這位專家遇到金亞秋,主動坦承了他過去的意見并不正確。他告訴金亞秋:“我們研究所如今也啟動了這個方向的研究。”

“雖然這位專家的意見后來并沒有影響到項目的立項,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當時我國科研基礎的薄弱。”金亞秋回憶,“伴隨著中國科技的一路發展,我們已經改變了過去那種從國外資料中找參考答案的狀態,自主開拓科學探索領域,推動自主創新的研究成為日益緊迫的任務。”金亞秋是我國空間微波遙感的首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基于微波全天時全天候的特點,微波遙感也是空間遙感的前沿技術之一。曾經,也有專家在項目答辯會上質疑剛剛起步的微波遙感研究,但金亞秋照樣選擇了在“參考答案”外自主探索,尋求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如今,中國的主動雷達與被動輻射的空間微波遙感都已全面在軌運行。

“科技創新并非隨便拍拍腦袋就可以產生的,它需要執著的努力、用心的思考和長年的積累。”對金亞秋來說,黨員不僅是一個光榮的身份,更是一種狀態:一直在奔跑,尤其要耐得住“科研長跑”的寂寞。

事在人為,“我們真的沒理由不做好手頭的工作”

對金亞秋來說,人生中有一個很難忘的時刻。2015年,他在意大利米蘭獲得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杰出成就獎。他是這一獎項設立50年來第一個歐美國家之外的獲獎科學家。IEEE評獎委員曾經問他,是否要等在中國開大會時接受頒獎,金亞秋的回答斬釘截鐵:“不,我要在國外大會上接受頒獎。”

回憶起這一時刻,金亞秋說:“我站上領獎臺,就是中國科學家能為世界創造知識的最好證明。”而在他心中,真正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實則來自于“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且在外國的土地上為中國獲得了大獎。”

當然,成就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來自于長年的努力。他記得,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剛回國時沒有科研經費,當時出差坐的火車是慢車,還住過3元錢一晚的地下室通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為了查閱科技期刊,不得不騎自行車往來于五角場的復旦大學和市中心的圖書館。在圖書館里,他也經常埋頭資料,錯過食堂吃飯的時間。

每次說這些往事,金亞秋都會忍不住提醒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們,時至今日,得益于黨的正確領導、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研環境與科研條件有了巨大的進步。“現在,連許多國際同行都羨慕我們有各種研究設備和項目,包括國家對各類人才資助的力度都很大。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事在人為,我們真的沒理由不做好手頭的工作。”

堅持“四個面向”,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直到今天,金亞秋只要不出差,都會在每天早上7點半前出現在辦公室。他辦公室的門一直敞開著,節假日同樣如此,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也習慣了隨時可以找他討論問題。在金亞秋看來,“一所大學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可以看看假期和周末時,有多少實驗室的燈是亮著的。”

回顧回國后的30多年,金亞秋感慨道,當今中國的空間遙感科技在世界上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也出現了許多中國青年科學家的身影。不斷接力前行的年輕人、扎實的基礎研究,都是我們未來可以達到領先世界水平的保證。“幾十年來,我們承擔了多項重要的科研項目、打下了基礎,同時也培養造就了大量青年人才。”如今,他的許多學生已成為多個國家重要機構、大學與研究所的科研骨干。

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見證這一歷史性的偉大時刻,金亞秋說:“我們正處于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黨中央向我們提出的時代任務,我們將一代一代地努力奮斗,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