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設計人性化使設計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成為人與設計和諧親近的紐帶。寧德平面設計培訓學校老師對于設計人性化的理解不止這樣,下面具體的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其他對設計人性化的理解。
1.設計人性化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
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寧德平面設計培訓老師告訴你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滿足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人性化和人性化設計的出現,完全是設計本質要求使然,決非完全是設計師追逐風格的結果。因為離開了對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滿足,設計便偏離了正軌。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不變準則。李硯祖先生認為:“什么是好的設計? 處于技術水平、市場需要、美學趣味等等條件不斷變化的今天,很難有永恒評判的標準。但有一點則是不變的,那就是設計中對人的全力關注,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李先生的觀點正反映在了設計界對人性化的關注和重視。1988年日本索尼公司舉辦的“SONY―DESIGN―VISION”設計大賽中,一位名叫Brain Elliot的青年設計師設計的作品――“Anlmon電視機”獲得了大獎。在這個作品中,設計師徹底改變了傳統電視機的功能、造型原則和使用方法,把“Animon”設計成為一個可行走的聽話的“電視機器人”,使用者的遙控使它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并能按人的意圖調節屏幕角度,變換圖像,使人們充分享受到了“使用趣味”和“使用快感”。
寧德平面設計培訓學校老師認為人們在這樣的設計面前,真要感嘆自身的偉大了。因為在這種對設計物的使用過程中,人性得到了隨心所欲的釋放和滿足。 Brain Elliot的獲獎得益于他對人性的深層次的關注和探究,得益于他對“為人而設計”思想的深刻理會。人類設計只有以人為中心,為了人身心獲得健康的發展、為了健全和造就高潔完美人格精神而傾心服務,設計才會永遠具有人類生命的活力,“離開了熱愛人,尊重人的目標,設計便會偏離正確的方向。”正如美國當代設計家德累福斯所說的:“要是產品阻滯了人的活動,設計便告失敗;要是產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適、更有效、更快樂,設計便成功了。”德公之言很值得現代設計師銘記并深思。
2.設計人性化是人類社會高科技發展的平衡劑。
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正逐步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展示人類偉大的征服力量和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的同時,也帶給人新的苦惱和憂慮,那便是人情的孤獨、疏遠和感情的失衡。許多未來學家隱隱道出了這種擔憂。約翰?奈斯比特認為:“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化及技術逐漸從工作場所轉移到家庭。高技術的家具反映出過去的輝煌的工業時代。廚房里的高技術,它的高峰是食物處理機的出現,使我們的廚房也工業化了。最低限度主義使我們的起居室變得毫無人性。”而亞歷山大?金在《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還只是另一項技術》一文中寫道:“在一個房間里,信息輸入的集中,非個人的和遠距離通信可能性的集中,教育和文娛頻道的密度,這些因素加上許多其他因素,可能使家庭失去機動性,并使家庭脫離人們的外部接觸。寧德平面設計培訓學校老師認為這可能很容易導致個人的日益疏遠,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主動的反主流文化的隱退,而是被動的和不知不覺之間加劇的疏遠,并且失去人的尊嚴和自覺。
用更嚴格的話來說,大部分人活動的自動化,最終會導致人類的自動化嗎?回答是:很有可能。”人類行為的自動化這種現實是人類所不愿看到也是違背人類自身的本質屬性和人類高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的。因此在高科技的社會里,華南寧德平面設計培訓學校老師覺得人們必然去追求一種平衡――一種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平衡,一種高理性和高人性的平衡。技術越進步,這種平衡愿望就越強烈。所以約翰?奈斯比特認為:“無論何處都需要有補償性的高情感。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用技術的軟件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我們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來”,實現“從強迫性技術向高技術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轉變。”而這種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實現,作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是責無旁貸的。許多有遠見的設計家已意識到了設計的這一重任,1995年斯圖加特市舉行的“首屆世界仿生設計學術討論會”上,與會的設計師、科學家和藝術家就呼吁重視設計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力,為解決人性與技術之間的日益尖銳的矛盾發揮作用,人造物“自然化”、“人性化”。因此設計的人性化是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高科技結構張力的互補機制,人性化設計將永遠充當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平衡劑,與高科技發展形影相隨。
3.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性”與“物化”的統一。
寧德平面設計培訓學校老師告訴你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質形式來表達,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必然承擔了一部分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便是人類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構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完全脫離了人的設計和完全脫離設計的人是同樣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使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設計與人的融合狀態。中國古代哲人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
華南寧德平面設計培訓學校溫馨提示:如果你在閱讀文章時碰到有什么不清楚或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過在線咨詢我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