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以孩子學業忙為借口,周末上補習班為由,稱沒時間做家務。認為不做家務最多就是懶點,也沒有什么大毛病。要是學習上不去,以后升學,找工作都很困難,反之,工作好,收入高,萬事有保姆。
部分家長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認為孩子幫倒忙,自己還要重新返工,那樣更累,還不如不做。不如把孩子學做家務的時間用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上更好,多學一門技藝,以后找工作就會多一把“鑰匙”。
一些家長骨子封建思想很傳統,男孩子做家務會很“娘”。
家長以怕孩子在以后婚姻吃虧為由,堅決不讓孩子洗碗,怕孩子做習慣了,結婚后天天洗碗;寧愿自己累點,也不愿意孩子做一點事,怕學會了,結婚后天天做事。“不會做,將來就什么都不用做”。
不讓孩子做家務后果可想而知長此以往孩子只會越來越自私、懶惰,家庭也會很不和諧。培養出“快遞襪子回家洗的學子!薄败娪柼颖艿膶W子!薄安荒苊刻煜丛瓒藢W的學子!彪y怪現在小日本都騎到咱中國頭上了,這樣的學生素質何以救我中華。這樣培養的孩子以后很難獨立,缺乏競爭力,容易被社會淘汰。
要想讓孩子有責任感,就得先給他責任讓他去承擔,家務事就是家長最好的培訓材料。
家長阻止了教育發展。獨生子女政策的推廣,一個家庭圍繞一個孩子轉,對孩子的培養完全亂了章法。一些家長甚至認為毫無節制的滿足孩子,順應他們的想法,就是對孩子好。過分溺愛和心疼孩子,學生和家長串通起來編造謊言。出現家長串通孩子一起應付學校,幫學生逃避軍訓,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同時和學校建立良性的溝通,給孩子創造一條健康的成長之路。
從小做家務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還能激發孩子的潛能,樹立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棒的。部分家務活既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他從做家務中找到快樂,慢慢養成自覺做家務的好習慣。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范先佐教授認為,孩子是家庭成員的一部分,理應分擔適當的家務。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除了能增添他們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外,還能促進孩子邏輯思考能力的發展。家務勞動是一切勞動的基礎,是一種讓孩子從中受益的勞動形式。家長不應該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習慣。
婚姻是二人世界,孩子結婚后,夫妻兩人能共同承擔家務,這樣能在做家務中增進夫妻感情。
孩子愛做家務,生存能力更強
一部分家長害怕孩子學會做家務,其實是家長潛意識自我缺乏安全感,怕孩子學會了做家務后,自己無法“掌控”孩子的生活,現在很多家長都很會照顧孩子,卻很少給機會讓孩子來照顧家長,使孩子缺乏了勞動鍛煉。他認為平時愛做家務的孩子,獨立性和生存能力會更強,在心理學里叫“自我功能很強”,這種人更能把握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