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所大學來說,多達103名教師出國逾期未歸,甚至有些人員已出國十幾年,“潑出去的水”這一稱號,授予“留洋的大學教師”們,可以說來得更加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當然,成了“潑出去的水”,未必就是這些大學教師們的不是。既然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選擇,哪里更適合自己,也理應去努力追尋,大學教師們當然也并不例外。不僅如此,有道是“人往高處走”,出了國的大學教師,發現國外的科研教學甚至生活環境更讓自己青睞并留戀,擇木而棲也未嘗不是良禽的本性。
某種程度上,既然對于留學生出去不回來,早已見怪不怪,出國的大學教師存在一定的流失率,要說也在預料之中。不過,盡管按照太原理工大學人事處的說法,103人并非一下子出現,而是多年積累的結果,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更有一些是由于客觀家庭因素。不過,截至2011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學的專任教師1946名,卻有103名出國未歸,所占比例顯然并不能被忽略不計,大學人事處對此也并不諱言,出國人員多為“高端人才”,逾期不歸給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造成了一定影響,而由于占用編制,對在崗教師入編也造成了很大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僅僅是對103名出國逾期不歸的教師開除公職,其實并不能消弭對于大學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尤其是開除的還都是“高端人才”,即便騰出了編制,也未必那么好填補。事實上,出國不歸的大學教師們,早已覓得更好的枝,對于“開除公職”恐怕也不會在意,人都走了那么久了,開除方才姍姍來遲,倒是凸顯國內大學人事管理的無奈與尷尬。
事實上,太原理工大學的103名出國不歸教師被開除公職,恐怕不會只是個孤例,而更像是一不小心暴露出了國內大學的普遍現狀。只不過,相比太原理工大學“開除公職”的直率,其他高校出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沒好意思抖出自己的家底罷了。
某種程度上,在這個人才不斷流動的世界,人才的競爭必定是一場國際性的競爭,相形之下,國內的大學除了給予大學教師們體制內的優勢,其實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對人才的激勵效應,而在這最關鍵的方面,大學的所謂體制優勢,恰恰構成了最大的劣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真要讓“留洋的大學教師”不成“潑出去的水”,恐怕不能只是“開除公職”,而要對大學體制的弊端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