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在线/国产美女久久/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业余 性别 自由 偷拍

自主招生由于生源減少必須改革

2011/12/29 22:24:35

  本報記者  李雪林

  中國大學從未像2011年一樣,面對如此激烈的生源競爭——繼2010年高考考生報名人數銳減至957萬,2011年繼續下滑至933萬,創了歷史新低。與此對應,2011年,有84萬考生放棄高考,出國留學的高中生增加了28%。

  中國大學也從未像2011年一樣,在搶奪生源上撕破臉面。從7月復旦和交大因為生源問題在微博上“互掐”,到12月復旦和南開因為是否退出“北約”又鬧出意外。其間,“狀元放棄北大去港”、“寒門子弟上學難”、“不孝子女不能上北大”……高校招生時爭奪優質生源亂象頻出。

  我國大學自主招生明年將進入第十個年頭,原本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而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如今卻變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戰,其背后所隱含的,無非是赤裸裸的“分數崇拜”、“生源崇拜”。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實力的重要標準,名校斤斤計較于與錄取分數線、生源質量直接捆綁的學校排名,巨大壓力之下招生工作出現無序競爭,也就在所難免。

  首先,招生亂象透視出高校選拔能力的匱乏。國外知名大學的招生人員一般都有很強的甄別、選拔人才的能力和經驗,他們會在全世界挑選適合自己學校培養的人才。而中國的大學基本上只會靠分數選拔學生。作為基礎教育教改的“風向標”,如果名校在評價考生時無法完成從“高分”到“高能”的轉變,那么中小學生就很難逃離應試怪圈,培養創新型人才也陷于空談。

  其次,招生亂象透出高校辦學模式的趨同。中國大學在辦學理念、培養模式、專業課程等方面都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特色,甚至一些學校連教改舉措都十分雷同,于是不得不去瘋搶同樣的一撥生源。在高校同質化發展的今天,互掐豈能避免?

  再次,招生亂象還透出大學對學生利益的忽視。高校爭奪生源,與其說是“搶人才”,不如說是“爭利益”,但卻無人真正關心學生的興趣和未來,學生們被各種人為因素剝奪了自主擇校的權利。

  今年,數十名高考狀元放棄內地名校轉投香港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奠基,國外知名大學加速步伐搶灘中國教育市場,許多家長熱衷把孩子送進國外大學,還有一些中學辦起了“國際班”,學生畢業時參加國外的高考,直接進國外大學讀書……境外高校直接參與了內地生源競爭,它們的機制更具活力,教學內容更有特色,提供的平臺更寬廣,環境更國際化。

  教育全球化,正在對內地高等教育構成強大挑戰。內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觀念、招生制度、教學和科研等方面不銳意改革,那么將繼續成為內地優秀生源的候選而非首選。

  明年自主招生,各高校狂打“特色計劃”牌,各種名稱迷人眼球,優惠幅度也大大提高。如果這些計劃不是停留在名字上,而是真正貫徹到培養上,那將是學生的幸事,大學的幸事。可是,我們又遺憾地看到,明年2月11日,“北約”和“華約”把聯考的時間放在了同一天,這種故意“撞車”,無疑又扼殺了學生的選擇權。

  走過2011,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在全球化的競爭態勢下,必須通過積極探索自主招生的多元人才評價體系舉措,才能全面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

  大學是精神家園,大學是創造理想的地方。當為了“掐尖”而不惜撕破顏面,高校不妨問一問自己:我們的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大學也應該最明白:一所大學的成功不應該是招錄學生分數的高低,而是從校園里走出去的學生,是否真的優秀。

  事件回放

  2011年7月1日,復旦大學在學校網站和微博上發出“關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騙修改志愿的嚴正聲明”稱:該校遭遇有人冒充招辦老師致電考生,稱復旦與該學生簽訂的招生協議已被取消,并以此勸說學生更改選擇其他學校的志愿,“其性質之惡劣,行為之嚴重,道德之敗壞,無異于詐騙,極為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考生利益!”

  而參與今年招生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馮瑋在轉發該微博時直接指出是上海交通大學所為。

  7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招辦在微博上連續發出聲明,稱“從相關媒體對考生的采訪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師在招生宣傳中,肆意貶低上海交大,對這種行為我們深表遺憾,”“上海交大招辦聲明本校招生老師無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上海交大對一切捏造事實、詆毀我校的行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在高校招生競爭歷史上,兩所名校在官方微博上公開互掐似乎是第一次。一些名校之間的生源大戰已經由往年的暗地里互相“挖墻腳”,升級到公開“撕破臉”。

  聲音與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斌賢:很難想象這樣的學校會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確實現在中國的高校,特別是一些知名大學,為搶生源采取很多不道德的措施,是高等教育很悲哀的一種現象。

  人民時評:考生有自主選擇權,高校應憑自身影響力吸引人,而不是用欺騙、攻訐和利誘等手段“綁架”考生,招生掐架背后的“生源崇拜”會反饋到基礎教育的過程,“分數至上”、“應試為先”的魅影,將難以揮去。這樣極端功利化競爭也會影響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讓一些學生從一開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義。

  事件回放

  2011年7月7日,香港高校內地招生錄取結束,香港大學錄取內地17名狀元,其中包括11名省級狀元和6名市級狀元,光省級狀元今年就比去年多出近一倍。

  北京四名狀元全部放棄北大就讀港校。其中三個文科狀元,早早放棄北大敲定去香港大學,北京的理科狀元、人大附中的梁思齊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化學學院,但他同時報考了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三所港校,最終選擇香港科技大學生化專業就讀。

  追溯到2005年,北京高考理科狀元放棄了清華大學,選擇到香港科技大學求學,一時間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到了今年,“狀元”放棄北大、清華選擇港校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從2006年港校在內地招生范圍增加到20個省市后,北大、清華招收狀元的比例下降了22%。

  2011年申請香港高校的內地考生比往年增12%,有30個省市狀元填報了港校。眼看越來越多的省市“狀元”成了清華、北大的“漏網之魚”,有關清華、北大已淪為“二流”學校之說甚囂塵上。

  今年年底,香港高校又紛紛宣布擴招內地學生,有的擴招比例高達30%,并提高獎學金額度和種類,吸引內地生源報考。

  聲音與觀點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香港大學真的沒有刻意和內地高校“搶狀元”,學生也不是為了獎學金才來港大,而是覺得適合在港大學習才來。

  北京四中高三年級主任葉長軍:與內地高校相比,香港高校在課程設置、授課理念、學習氛圍、外語環境等方面都有優勢,其課程設置更加前沿,更加貼近社會需求。對于工薪家庭來說,港校提供的高額獎學金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

  事件回放

  “華約”、“北約”和“卓越聯盟”三大高校招生聯盟去年為爭高考生源硝煙四起,今年除了以清華大學為首的“華約”繼續去年的“高水平大學自主選拔學業能力測試”,以同濟大學為首的“卓越聯盟”仍然維持原狀外,“北約”成員則有了比較大的變化。

  12月1日,南開大學宣布退出“北約”,校方表示,告別聯考轉而嘗試單獨組織考試,承擔了很大的壓力,但為了招到適合南開的學生,這種冒險是值得的。12月2日下午,復旦大學也宣布不再參加“北約”聯考。據相關人士介紹,復旦和南開準備單飛之時,北大曾經多次勸說,甚至懇求“要退出明年再退。”不過也有駁不過北大的面子而留在北約聯盟的高校,武漢大學便是其中一所。

  這是自主招生聯盟首次出現松動,有人甚至認為,自主招生聯盟瓦解可能將從復旦、南開的離開開始。

  聲音與觀點

  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高校形成聯考同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如果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各自進行招考,不但學校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對學生而言他需要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地去參加考試,壓力非常大,精力和財力投入也會非常多,這會使得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放棄去考試。但聯盟這種形式走不遠,這是因為各個高校對生源的能力和專業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之間的差異和矛盾會逐漸顯現出來,出現退出聯盟的情況也不奇怪。

  松江二中高三學生金怡:幾大聯考明年在時間上存在沖突,所以不可能都參加。自主招生聯考會對學業負擔有所加重,會準備得很累,不過聯考的形式比各個高校各自為政要來得好一些,可以不用趕那么多的場子。理想中的招生方式是一個學生能夠報多個學校,收到多個學校的錄取通知,讓學生來選擇學校。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28日,上海紐約大學在陸家嘴奠基,這所由華東師范大學和美國紐約大學合作舉辦的大學是國內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國際化大學,其目標是在較短時間里成為一所按照現代大學制度運行的一流研究型大學。

  第一屆本科生將于2013年9月入學,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將參照紐約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方案制定,采用高師生比、小班化教學、思辨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通才教育課程體系。

  在上海紐約大學之前,國內已有西交利物浦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寧波分校等本土“洋大學”。

  國際知名大學搶灘申城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11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簽約,將建設伯克利張江校園。美國常春藤聯盟名校及其他國際一流高校將加入上海紫竹國際教育園區。

  除了留洋和入讀國內大學,這些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學校,讓學生有了“本土留學”的機會。

  年末,香港大學與劍橋大學推出聯合招生計劃,面向內地考生,獲選參加計劃的學生將進入港大工程學院學習一年,通過考核的學生,將赴劍橋完成本碩連讀的相關專業。

  聲音與觀點

  某高等教育研究者:高教改革要有所突破,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引進海外高校進行合作辦學嘗試,或是在體制外直接辦學,繼而展開高教改革實驗,圍繞學科設置、招生、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新探索。這類學校比較關注教育教學,在師資、課程等方面存在優勢,其教學質量也相對較高。只有鼓勵國外大學直接在國內建立分校,使教育市場形成競爭,才能真正促進國內高校改革。

  華東師大副校長陳群:紐約大學的一些做法,對反思我們自身的教學和管理,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上海紐約大學仍將把高考作為招收中國學生的主要途徑之一,如果允許,我們很愿意在招生方式上有進一步的改革。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11日,北大公布2012年獲得“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資質的211所中學的名單,推薦學生總額為260名。面試合格的學生將在高考錄取時享受北大降至當地本科一批控制線錄取的優惠。

  從2009年首次登場的轟轟烈烈,到2010年的眾說紛紜,今年是北京大學實施中學校長推薦制的第三年,北大似乎注意到了前兩年“唯成績論”的問題,所以今年特別強調“道德品質”,列出4條不得推薦的高壓線:不孝敬父母;不關心他人,從未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不良誠信記錄;考試作弊、受到處分或有其他違法違紀違規行為。

  清華大學宣布明年首次在部分中學實施自主選拔“領軍計劃”,接受中學推薦,首次嘗試準許候選者免于筆試,直接面試,全國共有221所中學獲得推薦資格

  中國人民大學也推出“校長直通車計劃”,全國共有103所中學具備“校長直通車計劃”推薦資格,共可推薦110名學生。

  但是,僅北大和清華的兩個推薦制就有超過150所中學相同,相同的學校多是各地的名校。

  聲音與觀點

  滬上一所中學的校長:高校這些“個性招生計劃”其實也是生源競爭的一種新方式,方便高校提前鎖定特色生源。中學校長推薦本應是給那些有特殊才能卻不一定能通過高考進入名校的學生以機會,但實際上還是重成績。比如素質均衡,成績優秀肯定還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學生最終還是要參加高考,要達到一定的分數線才能被錄取,如果完全是“偏才”“怪才”,不能達到高考分數上面的基本要求。

  北大招辦負責人:在推薦過程中北大不比較誰更孝敬父母,但孝敬父母卻是獲得推薦資格的底線。明確這一規定,是因為現在很多學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績可能非常優秀,但對父母和他人充滿了冷漠,認為所有人都該為他服務,北大不歡迎這樣的學生。是否孝敬父母不需要做特別復雜的考核,有時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時的情況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簡單的面試考察,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就足夠了。

  事件回放

  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今年10月陸續公布自主招生政策知名高校,開始狂打“寒門牌”。

  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加大對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的傾斜力度,而且承諾明年自主招生候選人中至少兩成為農村戶籍考生。

  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為國家級貧困縣農村戶籍考生推出專屬招生通道——“自強計劃”,通過初審后,他們可任意報考四校中的兩校,不僅免除考試費用,還可獲得交通補助。

  中國人民大學推出的專招農村生源的“圓夢計劃”,將有50個招生計劃。申請該計劃的考生必須是貧寒子弟、農村戶口,直系親屬中父母、祖父母和考生這一代沒人上過大學,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務農,不包括農民企業家。

  復旦大學也規定,近5年內未向復旦輸送過學生的全國國家級貧困縣中學,也可通過“推優生”渠道,由中學校長向復旦大學推薦1名全面發展、高中階段學業成績優異、具有學術研究興趣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聲音與觀點

  網友linyang222:眼下,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這兩年學校里的中考狀元或高考狀元,家里條件都很好,尖子生大多也是這樣。其實他們成績好,除了家庭教養外,還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錢,送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家教。再反觀我們那個時代,成績與家庭條件幾乎成反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教育的差別越來越大。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不夠的,從見識上來說,起跑線而言,已經差了一個級別……

  某知名高校教授:教育公平歸根到底是要解決資源分配和權利公平的問題,單單靠傾斜不太多的名額是救濟不了那么多寒門學子的,而且在現實操作中漏洞很大,并不意味著真正給了農村學生更多的平等機會。比如屬于湖北老少邊窮地區的巴東一中是很好的學校,在這個學校能進入校長推薦序列的也肯定是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而在偏遠省份、貧困地區學生心中“北清神話”基本是顛撲不破的,借助這些方式也能提前“掐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