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外校方只是事件前臺的“執行導演”
就目前披露的香水女生事件的若干材料來看,真相遠遠沒有明了,無論是校方網站的聲明,還是各大網絡博客、論壇如潮的帖子,摸到的也還是事件這頭“大象”的胳膊、腿甚至一些毛發,至多也就是大象的模糊輪廓。但王亭亭同學是這次事件的“女一號”,是直接當事人,她的言行可能最接近真相。從她幾次披露的情況分析,北外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在事件過程中的作為,很是可圈可點的。
真相留待以后討論,僅就北外的前臺導演技巧簡單分析。無論北外是“強制”她退學,還是她“自愿退學”,把“退學”手段用在這個還有三個月就畢業的學生身上,都只能說明北外從校長、學生處還有那個執導筒的劉老師,都有些“腦殘”。因為無論你是奉命行事也好,被迫處理也罷,強制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退學,你在民心方面已經處在下風口,必然惹怒學生、家長,更會惹怒唯恐沒有拍磚話題的網民。任你千般動機,萬種“守則”,北外你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如果還是真的為了“維護”最高主管部門的形象,才出此下策,那一定會被磚頭砸得遍體鱗傷。
二、教育痼疾就是事件幕后的“掛牌導演”
近年來,我們一些高校的真正“高等”之處,就是不斷地炮制丑聞:科研造假、論文剽竊,這些勉強算得上學術的副產品,高?梢粤曇詾槌#翢o愧意;校園成官場,教師成官棍,那是社會大氣候變遷所致,你可以推脫給“社會環境污染”,然后心安理得享受副部級、廳局級的待遇;教授禽獸不如潛規則自己女兒乃至孫女輩的女生,學生成了街頭流氓在課堂上刀刃自己的老師,本來應該安靜的校園幾乎變成黑社會,你會說這是“個別現象”,“絕大部分”還是好的,然后鉆進奧迪A6,跑到三溫暖場所裝聾作啞。大家早就見怪不怪,不抱什么希望了。
但是這次呢?你用“退學”這種只有你學校才有的看家小菜,對付一個即將畢業的女學生,這個“導演大綱”編寫的太沒有創意,也太沒有學術含量了吧?
我相信,盡管最高教育主管部門一向喜歡抓小放大,一天到晚整一些實在上不了臺面的“小動作”,顯示自己的與時俱進,但這次事件肯定不是那位人見人厭的“正部級”的人物直接下令的,只可能是北外校長這位出身北大的“副部級校長”在前臺盡心盡職地“執行”、導演的。但是沒有正部級的人物當政多年把高校弄得烏煙瘴氣,形成了氣候,這位“副部級校長”哪來的這種委實不太高明的臨場“靈感”呢?所以這“掛牌導演”的身份是跑不掉的。
三、女生一方才是事件現場的“聰明制片”
但是無論“掛牌導演”和“執行導演”如何自以為是,如何兢兢業業,整個大戲中最聰明的還是這位女生,而且可以看見在她背后有一個或者多個真正高智商的“制片人”。先不說她的德語學得怎么樣,那碼出的臺詞帖子,可是絕對的文通字順,相當的煽情感人啊。更吸引人們眼球的,是她的臨場演技,說不上爐火純青,也差不多有點出神入化了。無論是上場的手眼身法步,還是美女海報的設計,還是利用輿論尤其是攪動網絡輿論的招式,讓你不服氣不行。
既然有這么老到的制片,有這么演技天成的演員,那效果想不“爆炸”都不行。所以,僅就短短一個星期的現場效果來看,我們可以斷言:大家就等著“2009年的第一個網絡明星”誕生吧。而且賣相一定會超過“芙蓉姐姐”,成色更會甩掉“木子美”的。
不過我在憐憫導演的腦袋進水,承認制片的老謀深算之外,真誠祝福這位女生飄著香水一路走好,祝愿她的人生就此改變,更衷心希望王亭亭同學在社會戰場上心想事成!
四、北外蒙羞必然是事件的“最佳效果”
說到這里,本文該收尾了。就這次盛大演出的目前進展程度來看,這出大戲基本可以落幕了,但掛牌導演、執行導演、制片人和演員斬獲各不相同。
成功了吧,成名的自然是演員,獲利的會是投資方也就是制片人。如果還有獎杯、錦旗、證書和獎金什么的,那屬于“掛牌導演”,即使失敗了,人家也就是“掛牌”的,可以使用習慣套路,一推六二五,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官。你執行導演可就慘了,誰讓你沒腦子,自覺自愿扮演出力不討好的角色呢?現在顯然是搞砸了,是你在一線執行的,你就扛著吧。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整個事件中,蒙羞的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北外!
附錄:
為了說明問題,讓我們回放一下這場比影視劇情節還緊湊還精彩的分鏡頭:
2008年5月23日該女生提出休學,校方同意;2009年2月27日開學,該女生沒有注冊;3月4日,該女生在某知名互動網站開博,3月11日校方尤其是她的輔導員劉老師,不但千方百計找來該女生,還準備好了紙、筆,規定了臺詞,以學籍、檔案和肄業證為條件,讓她寫就一紙“自愿退學“的申請書,12日那個知名互動網站發出了該女生抨擊強制外語教育并且建議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當部長的博文,14日還是這個劉老師十分火急地打電話給女生的奶奶這位高齡而且高血壓的老人,要求其家人務必在周一(16日)趕到學校,就在這天該女生“被北外強制退學”的帖子爆炸,多幅“美女靚照”吸引無數眼球,事件達到了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