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簡介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ENS),或稱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于1794年10月30日(霧月9日)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民議會下令創建。學校在法國大革命中飽經動蕩,1808年由拿破侖和拉普拉斯整頓后重新開學。現為巴黎高師集團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學(PSL)的成員之一。學校本部位于巴黎鄔爾姆路的圣·熱內維埃芙山,總校在巴黎有3處校區,還在外省郎寨和富爾于夫設有分校 [1] 。巴黎高師一如其名,是一所師范大學,其初始使命是“培養已受過實用知識訓練的公民,使他們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教學的藝術”。兩百多年來,高師為法國培養了無數杰出的教師人才、數百位法蘭西學院院士、1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4名菲爾茲獎獲得者(世界第4),是世界重要的數學、科學和哲學研究中心。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擁有的杰出人才包括拉普拉斯、拉格朗日、柯西、傅里葉、蒙日、伽羅瓦、勒讓德、埃爾米特等數學家,古諾、巴斯德、丹尼爾·拉加什、涂爾干、饒勒斯、德布魯、托馬斯·皮凱蒂等科學家,羅曼·羅蘭、薩特、波伏娃、阿隆、阿蘭、布爾迪厄等哲學家,蓬皮杜、洛朗·法比尤斯、朱佩等政治家。高師每年只招收200余名學生,沒有畢業證發放資格,也沒有國家學歷證書的授予權。學生必須通過高師所屬的合作大學的注冊學籍,取得該大學頒發的學位。
辦學歷史
巴黎高師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距今已有200多年。它為法國培養出無數的杰出人才,存在主義先鋒薩特,總統蓬皮杜出自這所學校,在自然科學方面巴黎高師甚至有11位諾貝爾獎得主,巴黎高師的學生總數不到兩千人,從相對值看巴黎高師可以算是世界上諾貝爾獎單產最高的大學,在法國可算是家喻戶曉。然而巴黎高等師范學校至今不叫學院,也不叫大學,而叫學校。 [5] 巴黎高師很大程度上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由于受到教會的嚴格控制,中世紀法國大學日趨保守和衰微,逐漸淪為陳腐、守舊、閉塞的堡壘。18世紀以后,舊大學愈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其辦學模式已遠遠無法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為此,國家和有關團體開始建立一批高等專科學校。大革命爆發后,為更好地把法國人由臣民變為公民,當權的革命者對高等教育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794年,國民公會通過法令,在巴黎設立公立師范學校——這是法國第一家師范學校。1795年年初,這所旨在培養中學和大學教師、學科設置文理兼備的學校首次開學。不過,由于經費不足、政局動蕩等因素,該校不久之后就關閉了。1808年,拿破侖頒布法令,恢復巴黎師范學校,并將其辦學目標改為培養國立中學師資。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法國的學校教育基本上被教會所控制,世俗教育遭受重創,巴黎師范學校亦一度被取締。及至七月王朝時期,由于曾任教育大臣的19世紀法國著名政治家與歷史學家基佐的不懈努力,法國的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其間,基佐甚為重視發展師范教育。1845年,巴黎師范學校改稱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47年,該校遷至烏爾姆街辦校并沿襲至今。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隨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巴黎高師的歷史進入了發展歷程中的“黃金時代”。在第三共和國建立后圍繞著政體問題展開的激烈斗爭使共和派人士深刻體會到,若要在法國確立共和制度,就必須改變國民的頭腦,使之具有共和主義思想觀念,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共和派人士在執掌政權后,始終把教育改革作為優先關注的一項重要任務,而通過巴黎高師培養優秀師資可謂重中之重。由于在國家層面得到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巴黎高師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對優秀學生和教師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辦學條件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所設科系包括:數學及其應用、物理、地球-大氣-海洋、化學、生物、計算機信息學、認知研究、社會科學-經濟-法學、地理學、哲學、歷史、文學與語言、藝術交流、古代科學、科學歷史與哲學。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在國際合作交流中還選擇走出巴黎校園,前往與她建立密切合作關系的國家就地辦學,設立碩士水平的課程。巴黎高師除準備在中國北京推出一項合作培養課程外,還將和由法國四所高等師范學院(巴黎于爾姆街高師、卡桑高師、里昂理科高師及里昂文科和人文科學高師)組成的法國高師集團一起,在上海發展一個法中碩士課程項目。
更多相關信息,請查看“留學院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