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在线/国产美女久久/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业余 性别 自由 偷拍

北京體育大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院及專業介紹

2019/9/19 14:57:55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院前身是武術系,創建于1958年8月,2002年12月更名為武術學院,現更名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院。學院下設四個教研室:武術套路教研室、武術散打教研室、體育養生教研室、民族民間體育教研室。四個中心:武術培訓中心、導引養生功中心、武術文化研究中心、武術競賽訓練研究中心。兩個基地: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科學研究基地、國家體育總局龍獅培訓基地。學院現有在職教師36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3名,博士生導師5名,國際級裁判8名。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學科專業創始人“武林泰斗”張文廣先生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的武術表演,以中華武術所特有的魅力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為武術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夏,黨中央決定創建中央體育學院,張文廣先生來到先農壇體育場中央體育學院籌備處,開始了武術教學、訓練、科研以及武術教研室的行政管理工作。六十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始終堅持發掘傳統武術寶藏,弘揚其優秀文化內涵,不斷繼承創新,優化學科結構,完善課程設置,規范教材建設,逐步建立起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體系。

完善的教育體系

學院積極拓展專業方向,完善課程體系,先后開設了全面反映武術格斗徒手以及器械搏擊的“武術格斗”課程,面向大眾的“自衛防身術課程”,以及反映武術器械搏擊的“短兵”課程,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對抗項目課程體系。學院對舞龍舞獅、彈弓術、太極柔力球、毽球等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進行挖掘和整理,科學有序地進行開發與建設,逐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民族民間體育課程體系。

融會貫通的教學模式

學院把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尤其重視學生武術表演展示能力的培養,把武術技藝與音樂、舞美、情境完美融合,在文化與藝術層面展示中華武術獨特的美感和中國符號的魅力。學院學生多次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為到訪的外國領導人進行表演,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院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結合學校“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的發展要求和專業特點,秉承“傳承弘揚、創新分享”的發展理念,向著“國際化、競技化、現代化、大眾化、科學化”的方向砥礪前行!

國際化的教學理念

新時期,學院堅持完善“太極體系”,制訂太極拳國際化發展戰略,成立“太極拳實驗班”,培養具備太極拳及其相關傳統文化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術與技能,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肩負太極國際化推廣重任,能在國內外從事太極拳教學、訓練、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享譽盛名的教學成就

張廣德教授創編的導引養生功,1992年獲國家體育科學技術進步獎,1996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全民健身計劃推廣項目,現已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推廣和普及。

門惠豐教授參與創編了48式太極拳,陳、楊、吳、武、孫、42式太極拳、42式太極劍、太極拳推手對練等競賽套路教材,成為太極拳競技發展的里程碑。

近三年,學院在國內外的武術比賽中,共獲得世界冠軍11個,亞洲冠軍2個,全國冠軍135個。在2017年第十四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上,套路、散打獲得2枚金牌,在第二十九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散打、套路共獲得3枚金牌,在十三屆全運會上柔力球、健身氣功共獲得3枚金牌。

武術名師,人才輩出

學院成立六十年來,涌現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武術界具有影響力的武術教授和專家,如張廣德、成傳銳、夏柏華、門惠豐、吳彬、張山、闞桂香、徐偉軍、朱瑞琪、何瑞虹、竺玉明、楊麗、楊柏龍、劉玉萍、王華鋒等,他們以中華武術教育事業為己任,學生桃李滿天下。  

武術明星,人才濟濟

無論是熒幕前的“俠客”,生活中的“君子”——趙文卓,還是熒屏上的鐵血硬漢——吳京,他們出眾的演技,扎實的武術功底,為大家帶來了一部部優秀的影視作品。

電影《紅海行動》“佟莉”扮演者蔣璐霞,是學院03級本科、07級碩士研究生。2018年5月14日返校,回憶在北體習武的點點滴滴,表達自己對恩師、母校的真切之情。她說,北體大不僅是她深深懷念的母校,更是她夢想的起點,她對這里飽含深情,始終銘記著這個滿載她成長記憶的地方,其真情坦露令現場同學感慨萬千。蔣璐霞將自己出道時期的“戰袍”——在影片《戰無雙》中穿的戲服贈送給母校紀念。

 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

在課業之余,學院充分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學生的課余生活緊密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武術的魅力,將武術的優秀文化傳承、發揚。

 畢業生升學情況

多年來,我院畢業生學業成績突出,陸續多人考入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公安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繼續深造。

學院專業介紹

Major of Martial Art and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 (四年制,教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掌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理論,具備武術、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專項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以國際化視野傳承創新弘揚共享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能在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體育康復、協會組織等領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培養規格:掌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核心的基本理論,具有專業歷史文化思想的基本知識。精通專項實踐與理論知識,具有一專多能,具備專項教學訓練科研和競賽組織的基本技能。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夠發表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成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事業“國際化、競技化、現代化、大眾化、科學化”發展的引領者。

主要課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概論、中國武術史、武術學概論、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理論、中國古代哲學、中醫學基礎、運動訓練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專項教學訓練實踐(太極拳實驗班的理論與實踐)、專項理論。

就業方向:政府,專業行政部門、協會,院校和武術產業相關機構等。

更多內容,請查看 北京體育大學招生網 專題

更多招生簡章,請查看“招生專業”頻道

更多高校,請查看“院校庫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