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概況
專業名稱:遙感科學與技術 專業代碼:081202 專業層次:本科 修業年限:四年
遙感科學與技術主要研究遙感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遙感電子設備與系統的研制、應用系統和系統集成的建設與開發、空間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等。例如:GPS導航系統的研發,電子地圖的繪制,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等。
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遙感科學、空間科學、電子科學、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在測繪、國土、國防、林業、農業、海洋、資源、環境、交通和規劃等領域從事傳感器的集成與設計、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專題信息提取、遙感數據建模與反演、數字化測繪和遙感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生產、開發、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遙感傳感器原理、遙感對地觀測機理、遙感數據分析處理和遙感技術應用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遙感傳感器集成、遙感野外數據采集、遙感影像判讀與解譯、遙感專題制圖、航空航天測繪、數據處理算法設計與實現、遙感應用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遙感數據獲取、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地形測繪、專題信息提取及應用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涉及的數學、物理、地理、電子、計算機、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學科的相關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傳感器的集成、遙感對地觀測數據的獲取、遙感數據處理與分析、遙感數據的應用等技術;
3.具有利用遙感數據進行專題信息提取、遙感數據建模與反演、數字化測繪和遙感信息服務的初步能力;
4.熟悉測繪、遙感、航空航天和計算機等領域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知識產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有關政策與法規;
5.了解本學科相關領域的理論前沿和應用前景,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英文技術文獻,具有一定的英語寫作和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實際工作和創新能力,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
主干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本專業的知識體系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綜合教育3部分構成。通識教育包含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和實踐訓練等;專業教育包含專業基礎、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驗與實踐訓練等,涵蓋物體幾何與輻射特性、電磁波及其大氣傳輸、衛星軌道與遙感平臺、傳感器成像機理、影像獲取與傳輸、空間數據處理與分析和地理空間信息等核心知識領域;綜合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專業實踐教育、社情國情教育,通過開展各種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提高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45學時)、遙感物理基礎(36學時)、攝影測量基礎(72學時)、數字圖像處理(45學時)、遙感原理與應用(54學時)、遙感圖像解譯(36學時)、地理信息系統原理(45學時)、GPS原理及其應用(45學時)、航空與航天數據獲取(45學時);成像傳感器原理(72學時)、微波遙感(36學時)、遙感應用模型(45學時);數字攝影測量(72學時)、近景攝影測量(45學時)、激光雷達數據處理與應用(36學時);空間數據庫(54學時)、空間分析(45學時)、網絡GIS(54學時)。
示例二:地圖學(56學時)、遙感原理及應用(40學時)、攝影測量學(40學時)、地理信息系統原理(48學時)、遙感解譯與制圖(32學時)、遙感數字圖像處理(40學時)、數字攝影測量(24學時)、全球定位系統原理及應用(40學時)、微波遙感(40學時)、普通地質學(32學時)、自然地理與地質學(40學時)、地質遙感(32學時)、國土資源遙感(32學時)、遙感應用模型(48學時)。
示例三:遙感原理與方法(54學時)、微波遙感(36學時)、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遙感(36學時)、數字攝影測量(45學時)、GIS原理(45學時)、氣象學與氣候學(45學時)、大氣物理與大氣探測(45學時)、地學數理方法(45學時)、人文地理(45學時)、自然地理(45學時)、遙感地學分析(36學時)、大氣遙感(45學時)、雷達與衛星氣象學(45學時)、3S氣象應用(36學時)。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測量學綜合實習、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實習、傳感器原理課程實習、遙感影像判讀與解譯實習、遙感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定量遙感基礎實習、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課程實習、遙感專題圖制作和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踐能力:地物光譜及相關數據的野外采集、數據處理算法設計與實現、航空航天測繪產品生產、遙感應用綜合實踐設計與實現、生產項目設計與管理。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習內容
電磁場理論、電子技術應用、航空與航天攝影、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原理與應用、近景攝影測量、攝影測量學、微波遙感、數據結構與數據庫、模式識別、遙感圖像解譯、環境保護與規劃、數學規劃與測量中的應用、計算機視覺、海洋測繪、計算機網絡與應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信息論、地圖投影與變換。
主要科目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航空與航天攝影》、《攝影測量基礎》、《近景攝影測量》、《大地測量學基礎》、《地圖學基礎》、《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圖像處理與解譯》、《遙感物理基礎》
就業前景
其實遙感科學與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天氣預報里風云變化的氣象云圖,歐美大片中間諜衛星的監控拍攝,工程地質勘測中堤壩選址和道路選線,以及地震災害中的地質預測,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貌識別等等,都包含了遙感科學與技術,許多發達國家已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我國,遙感科學與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為國家決策、資源調查、環境保護、災害監測、重大工程、國防建設等提供著信息和技術保障。
遙感技術集合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生物學和地學等科學的新成就,是現代高新技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1972年美國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發射成功并獲取了大量地球表面的衛星圖像后,遙感技術就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遙感技術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從外層空間觀測地球的序幕,為人類認識國土、開發資源、監測環境、研究災害以及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徑。
就業前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遙感技術應用越來越廣。從陸地的土地覆被變化,城市擴展動態監測評價,土壤侵蝕與地面水污染負荷產生量估算,生物棲息地評價和保護,工程選址以及防護林保護規劃和建設。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環境變遷分析,海面懸浮泥沙、葉綠素含量、黃色物質、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熱污染等的發現和監測,珊瑚和紅樹林的現狀調查與變化監測,堤壩的規劃與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遙調查以及水域初級生產率的估算。再到大氣環境遙感中的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大氣污染范圍識別與定量評價,大氣氣溶膠污染特征參數化,全球水、氣和化學元素等的循環研究,全球環境變化以及重大自然災害的評估等,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系統。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光譜信息成像化,雷達成像多極化,光學探測多向化,地學分析智能化,環境研究動態化以及資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遙感技術的實時性和運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頻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標發展。
總之,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有廣泛應用,隨著科學的進步,遙感技術會越來越先進,其所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可在測繪、遙感、地質、水利、交通、農業、林業、冶金、電力、石油、醫學、機械、礦山、煤炭、國防、軍工、城建、環保、文物保護、航空攝影、航空航天、電子技術應用等行業和部門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的生產、設計、規劃和管理及有關教學、科研和工程管理工作。
就業崗位
測繪類企業:攝影測量、工程測繪、地圖繪制、圖像處理;IT類企業:3S技術、遙感系統研發、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更多內容,請查看專題
更多招生簡章,請查看“招生問答”頻道
更多高校,請查看“院校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