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業學院排名公布,排名結果參照校友會排名、軟科排名、武書連排名。排名指標包括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質量、師資力量、科研水平等選項。以下是成都工業學院2022年國內排名信息,排名數據僅供參考。
成都工業學院排名
排名類型 | 國內排名 |
校友會排名 | 366 |
軟科排名 | 446 |
武書連排名 | 666 |
成都工業學院簡介
成都工業學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舉辦的第一所實業學校,迄今已有109年的辦學歷史。陳毅元帥曾于1916-1918年在學校染織專業學習。在連續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急需為己任,堅守實業興國教育情懷,形成了“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校訓,“嚴謹、樸實、勤奮、創新”的校風和以工為主、突出應用、服務地方與行業的育人傳統。學校先后隸屬原二機部、四機部、電子工業部以及四川省原電子工業廳等部門,長期面向行業辦學,主要經歷了“全國重點中專”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和“全國示范高工專”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兩個辦學階段。2000年,學校由四川省電子工業廳劃轉省教育廳主管,2012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推進本科產教融合“廳委共建”全省唯一試點高校。
學校占地總面積1645.74畝,有郫都、宜賓、花牌坊、大豐等4個校區。學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區,地理位置優越,校舍建筑面積約38.75萬平方米。宜賓校區位于宜賓市三江新區,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建筑面積約28萬平方米,與郫都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高效協同、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6300余人,設有二級院(部)14個、本科專業39個,涵蓋管理學、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等多個學科門類,重點面向“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3個領域,構建起了適應四川省產業結構升級,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布局。
近年來,學校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地方、“治蜀興川”為己任,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力,以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辦學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應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辦學空間明顯擴展、社會聲譽顯著提升、同類高校影響力明顯增強,形成了較為鮮明的應用型辦學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成效初步顯現。
學校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一以貫之深化全面從嚴治黨,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校中心大局工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全面提升黨建工作質量為抓手,推動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有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個;“四川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個;省級“三全育人”試點學院、省級思政精品項目各1項;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門;“形勢與政策”課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依托人文與設計學院(晏濟元書院)設立成都工業學院紅色文化研究院,被列為全省高校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院培育項目。建有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毅紀念園,充分發揮學校紅色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學校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本科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學校堅持“對標競進、爭創一流”,積極搶抓機遇,現有“機械電子工程”“物流管理”“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機械電子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件工程”“機械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國際商務”等13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6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國家級一流專業數量位列省屬高校第8、新建本科高校第1,全國同類高校前列。學校有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四川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6門、省級首批應用型示范課程14門、省級一流課程28門,建有機械電子工程、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等3個國家級實訓基地,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21年,學校省級教育成果獎實現新突破,牽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參與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一等獎獲獎數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學校全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堅持“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實施以“產教五融合”為特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改革與創新。獲批四川省產教融合示范項目,為全省5所本科高校之一,新建本科唯一。有5項產教融合案例被教育部規建中心優秀案例集收錄。學校堅持“五育并舉”,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畢業生深受各界歡迎,與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科、國家電網、中國電信、中糧集團、中國水利水電、華為、京東方、長虹、九洲、重慶平偉、邁普、上海莫仕、德州儀器、富士康、通威太陽能等知名企業保持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近三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均在95%左右。學生學科競賽成績喜人,獲得2019、2020、2022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二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本科組全國一等獎、省級“互聯網+”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019年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特等獎等。2020年學生學科競賽位列中國高教學會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第299位,在全省本科高校中排名12。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和科技興校戰略,師資隊伍建設成效和教學科研能力持續提升。學校現有教職工1070人,其中,專任教師829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5人,引進和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260名。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具有國家、省部級人才稱號的拔尖人才50余人次,教師隊伍結構不斷改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3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3人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29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9人,“天府學者”特聘專家1人。2020年,位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榜單第5位。
學校現有無人機與飛行控制系統應用與技術等3個四川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無人機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2個四川省哲學社會哲學重點研究基地,建有53個建制實驗室,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批國家級“新工科”實踐項目2個,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余項。近年來,學校注重培養特色鮮明的學術團隊,科研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21年,“四川省電子終端產品制造智能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機電傳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省級科研平臺獲批建設。2022年,人文與設計學院教師與校企合作企業聯合研發的產品獲得德國IF設計獎。
學校切實踐行高校責任擔當,不斷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發展目標,努力實施“開放國際戰略”,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搭建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國(境)外交流合作成效明顯。學校是中國-東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工學院聯盟常務理事單位,與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愛爾蘭、丹麥以及“一帶一路”沿線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烏克蘭、泰國、韓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招收來自俄羅斯、蒙古、尼泊爾、孟加拉國、泰國等國留學生來校進行學歷教育及漢語學習。
學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辦學定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化與成都市,宜賓市,達州市,甘孜州,成都市金牛區、郫都區的校地合作,注重與行業領域的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地方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合作建立了97個校外實習基地,其中3個為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定點幫扶工作中,學校積極發揮智力優勢,定點幫扶的色達、宣漢縣脫貧摘帽并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稱號,直接幫扶的宣漢縣渡口鄉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單位。學校獲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脫貧攻堅嘉獎,學校駐村干部獲表彰5人次,1人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學校聚焦創新改革和能力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四川樣板”示范效應日益彰顯。學校積極推進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是“國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轉型示范工程(產教融合規劃項目)”實施高校、“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院校,5個項目獲批省級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當選“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教聯盟”理事長單位。發起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四川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學校社會聲譽不斷提升、同類高校影響力明顯增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成效不斷凸顯。
新百年新征程,學校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根天府大地辦大學,回歸應用之魂育英才,圍繞人才培養核心,深耕教學科研一線,貫徹落實“三個大會”精神,不斷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心同向持續推進“全國一流四川引領”的應用型高校建設。
更多內容,請查看 成都工業學院招生網 專題
更多招生簡章,請查看“大學排名”頻道
更多高校,請查看“院校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