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理工大學(簡稱:東理工)的前身是華東地質學院,具有地學和核學科特色,工科優勢突出。 東華理工大學之所以起名東華,因東華往往寓意東方華夏。傳故宮東華門“縱九橫八”,是個逢兇化吉之地。清代大型編年體史書《東華錄》,就因清國史館設在東華門內而得名。諸如“軒轅之地東方,蒼霧靈洲以北,大洋深處有片海域,淵深浩瀚,海中有大洲,物華天寶,名為東華洲”、“傳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等都有富貴華容之意。東華理工大學現屬于核工業系統和工信部。簡稱“東理工”,可與曾同屬于國防科工委的“南理工”、“北理工”遙相呼應,另亦有喻其明德厚學之意。 學校位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紅土地江西,分為撫州與南昌兩個校區。東理工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理工為主,文、管、經、法、教、軍兼備的多科性大學。它是江西省規模較大、辦學層次和類別較為齊全的省部重點共建高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基地,也是江西省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之一。2004年東華理工大學被教育部評估為全國“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薄2011年學校成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學校 創建于1956年,建校初至上個世紀末,學校為國家部委直屬院校。先后隸屬于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和國防科工委,經歷了地質部太谷地質學校、太原地質?茖W校(本科)、撫州地質專科學校(本科)、撫州地質學院、華東地質學院等時期。1999年4月學校轉制為中央與江西省共建,并于2001年成為國防科工委(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前身)與江西省政府簽署共建協議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國首創省部共建高校模式。 學,F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江西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具有地學和核學科特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基地。同時學校是全國首批學士學位和第四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北京簽署了共建東華理工大學協議。 早在1958年,經教育部批準,即開始招收本科生,為老牌本科院校。建校55年來,學校勵精圖治,艱苦奮斗,成為中國核工業開路先鋒和核燃料循環工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搖籃,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10萬余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涌現出包括長江學者和大學校長在內的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為中國核軍工事業、核大國地位的確立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中,東理工一路載譽走來。 如今的東華理工大學: 是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 是江西省工科排名第一的重點大學 是全國少有的在校內建設有國際高級培訓中心的高校 是擁有國際原子能機構8個參比實驗室之一的大學 是被教育部列為國控核類專業戰略人才儲備培養的11所高校之一,并榮獲“‘十五’期間中國核工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特殊貢獻獎”的大學 成功晉級地質教學“國家隊”(獲得2008年度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全國高校地學類(包括地質、地理、海洋、氣象)1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之一的大學 是江西僅有的兩所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的大學之一。也是江西唯一擁有國家重點試驗室培育基地的工科大學 是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成績為“優秀”的高校 是工信部重點依托并與江西省政府共同管理的省部共建重點高校 是理、工、管三大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和科研實力、教學水平、軟硬件設施一流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重點大學。 學校規模 東華理工大學已經成為一所以理、工為骨干,文、管、經、法、教、軍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江西省規模較大、辦學層次和類別較為齊全的省部重點共建高校。也是江西省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之一,具有MBA、工程碩士和在職人員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等專業學位授予權和外國留學生招生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基地。2011年學校獲批成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學校占地3000畝,校舍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00萬冊,其中電子圖書39萬冊。學校下設20個教學單位。設有本科專業60個(其中6個被列為江西省首批品牌專業)。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防軍工專業11個(含5個國家管理專業),國防重點專業1個,國防緊缺專業1個,江西省品牌專業14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精品課程36門。 學校擁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有11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另有高校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在校學生30000余人(含留學生)。并與北京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單位在4個專業合作培養博士生。2012年獲批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單位。 東華理工大學科技實力雄厚。建有40個研究所,4個工程研究中心,擁有“核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新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放射性地質與勘探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含1個國際原子能機構參比實驗室),以及地質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等2個江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學校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鈾礦地質、同位素水文學高級培訓中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東亞地區同位素水文數據庫主辦單位,多位教授受聘國際原子能機構咨詢專家。 學校被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為鈾礦地質和同位素水文學高級培訓中心,該校的國家級“分析測試研究中心”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為參比實驗室。依托“核設施數字工程實驗中心”和“地理信息與數字影像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江西省空間信息與數字國土實驗室”于2004年2月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并擁有“核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新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核技術及其應用”教育部重點工程中心。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教學、生活設施齊備。擁有地質博物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體育館、藝術樓、游泳池、室內球場、體操房和標準田徑場等,學生公寓配置寬帶網和電話。學校生均教育資源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部頒標準。學校是花園式校園,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和“江西省園林化單位”。 東華理工大學秉承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優良校風,堅持“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堅持“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的建設目標,采取多種舉措,求真務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完善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強烈的創新意識、寬廣的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東華理工大學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本科教育視為立校之本、興校之源和強校之基。在校學生在全國和全省各類賽事中屢創佳績;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核工業系統“人才培養先進單位”和“2007-2009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校黨建工作成績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和2004-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幾十年來,已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近10萬名高級人才。 東華理工大學堅持“服務乃宗旨,貢獻即發展”的辦學思路,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學研產相結合,密切與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的合作關系,通過設立駐外研究院、產業化基地,開展橫向科技合作等方式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 東華理工大學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陸續派出專家、教師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共出訪20多個國家、80多批次、220多人次。2006年以來,先后派出10位科學家去日本科技廳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問題開展合作研究。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校際交流和學術聯系,并互派留學人員。與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學校還長期聘任國外資深專家來校任教。 東華理工大學自1956年創建以來,始終牢記辦學使命,在光榮而曲折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保持、發展了鮮明的“東理工特色”:艱苦奮斗,為國奉獻,構建核軍工學科優勢群。伴隨著祖國核工業前進的步伐,學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勤儉辦學,成為中國核工業開路先鋒和核燃料循環工程人才培養的搖籃,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東華理工大學提出了以“人才興校,科技強校”為己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內涵拓展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的建設目標,求真務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為創建“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特色鮮明、部分優勢學科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教學研究型、高水平、開放式的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