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教授29人,副教授27人。承擔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是第三世界科學院的地球科學與天文學高級研究中心,空間物理、地球化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固體地球物理為省級重點學科。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前身地球和空間科學系是1978年重組建系的。實際上早在從1958年科大建校時學院的部分專業就開始招收培養本科生。經過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學院在空間物理、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固體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等專業方向上,科研和教學生機勃勃、成績斐然。培養的碩士已經超過200人,博士也已有30余人,本科生目前每年都在70人左右。在我們培養的學生中有三人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人是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有兩人為北京大學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6屆地球物理專業畢業生宋曉東關于地球內核比外部地球自轉更快的研究被評為1996年度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多位畢業生在美國和歐洲的著名大學中獲得了終生職位。
學院按地球物理學(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大氣科學、地球化學、環境科學四個專業組織教學與科研,能夠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博士后。
固體地球物理:
運用物理學的各種原理和方法,以強有力的數學和計算機應用為工具,來研究固體地球的整體行為及其內部結構、物質組成、狀態和運動規律、各圈層的演化和相互作用等動力學過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了解整體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為認識和預報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災害,為資源探測、能源開發、工程建設、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等實際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空間物理:
主要研究近地(包括電離層、磁層)和行星際空間的各種物理過程,太陽活動的規律、起因及其對地球環境和地外飛行器的影響。
大氣科學:
運用物理、數學、化學的理論和新的探測技術,研究大氣運動及其變化的過程、機制與規律,探討物質和能量在大氣中遷移和轉化的物理化學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地球化學:
運用現代化學理論與分析技術研究地球內部不同層圈巖石、礦物和流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應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蹤方法解決巖漿演化、變質作用和成礦環境等基本科學問題,認識地球及其表層板塊運動的化學地球動力學,探討在自然條件下各種化學反應的機制等。
環境科學:
運用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地球固體圈層、水圈和生物圈、氣圈以及近地空間等各個圈層的具體環境問題進行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的研究,包括環境的演化、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