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報告以植物、山水為線索,重點比較分析了臧棣、馮至的詩歌,以此區別“詠物詩”和“物詩”,并涉及“主體性”、“物我”、“人我”等詩歌研究中的關鍵問題。
報告中,姜濤教授首先從臧棣獲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的詩集《詩歌植物學》談起,并引用了臧棣好友西渡對其的評論:西渡認為《詩歌植物學》建立了“一種從容、活潑、互動而富于變化的物我關系”,是物我“互為主體性”關系,某種程度上是對里爾克物詩中“物的主體性”的超越。以這種“物我”關系為契機,姜濤教授分析比較了臧棣與馮至的詩作特點,他認為,臧棣的詩作與詩人馮至描寫山水和植物的詩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對后者的延續與發展。
隨后,姜濤教授對馮至“框子”式取景寫法進行了辯證分析,他指出“框子”式取景寫法雖能夠為人們提供新的觀察世界的角度但也會產生局限性。
最后,姜濤教授指出如何“看見”物,“看見”山水和植物,不僅是詩歌美學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如何在與萬物、世界的聯系中安頓自我、敞開身心。姜濤教授總結,從馮至到臧棣,我們能看到現代詩人突破自我限制、克服“物我”分化的持續努力。而“物我”關系的延長線上,也有“人我”關系的重建。如何走出自我、與他者互動、“以對象為方法”、“互為主體性”等,這不僅是人文社會知識工作領域內,也包括在大眾文化討論中,常常被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在報告的提問環節,同學們就凝視事物的角度、個人詩歌寫作、論文寫作中的困惑等具體問題同姜濤教授展開交流,姜濤教授結合個人詩歌的批判經驗耐心解答了同學們的疑問。
本場報告視野遍及古今中外,主題凝練深刻。參與的師生對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姜濤教授以全面深刻的角度帶領大家品讀詩歌、進行研究,提升了學生在詩歌品讀與賞析方面的能力水平,也對學生看待萬事萬物的角度和思維方式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令師生受益匪淺。
姜濤,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學術輯刊《新詩評論》執行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和20世紀新詩史的研究,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學術譯著2部,編著10余種,個人詩集4部。曾獲 “王瑤學術獎青年著作獎”、“王瑤學術獎論文獎”、“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東蕩子詩歌批評獎”、“金沙詩歌獎理論批評獎”、“南方文學盛典年度批評家”等獎項。
審稿人 :范濤